close
◎認識之約 文/趙丹祥


活在世間對待愛情的態度,與其說是圓成一個理想永恆的愛情想像,
毋寧說是去面對一個又一個荒誕殘缺愛情意義的責任。
<鱷魚手記,邱妙津>


愛情價值觀的偏離


我們在與人共處的過程中,會很自然地欣賞周遭的朋友,並進而萌生愛意。
婚前交往本為蒙眾人祝福之事,但在社會急速發展之下,
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已和過去保守的風格有所差異,
年輕男女在感情方面變得更勇於表達,交往的年齡層逐年下降,
卻常因為對彼此的不認識,或是心理上還未準備妥善就盲目地進行交往,
產生許多問題諸如未婚生子等,因而造成許多的怨偶。
雙方在理念不合的情況下進行談判,並協議分手,
此時個人的心情調適變得很重要,倘若調適不當,造成心理揮之不去的陰影,
不僅影響個人生活或日後感情上的障礙,更甚者會做出令人惋惜的事情,
傷害當事者及其家人朋友的身心健康,亦造成社會極大的成本負擔。


教會的婚前輔導為一般人耳熟能詳的機制,
雙方在輔導的監督下為結婚進行心理或價值觀上的準備。
然而,筆者在因緣際會之下,得知教會亦有針對雙方交往前的心理輔導,
以對於婚前輔導做一個連貫性的銜接。
筆者針對相關議題對於新竹勝利堂的社會青年團契及一般普羅大眾進行觀察與訪談,
期望這套輔導機制能夠應用在現今社會,改善時下逐漸偏離的愛情價值觀,
降低速食愛情的發生。本文先描述團契內的交往方式,
進而針對交往前彼此的認識、輔導機制、祭壇之重要性、
契友接受輔導或與非基督徒交往的心路歷程做論述,
最末討論這套輔導機制及其在社會上運用的可能性,
以及筆者在調查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心得。


團契內的交往


在團契內的交往,若按照時下的方式,目標雖一致,
但步調卻不同,界線不明,容易造成誤會,而太常見面,會把持不住聖潔,
最後導致分手。團契的交往,應以心靈的認識在先,瞭解彼此的個性、
人格特質,為人處事,以及雙方的家庭背景,避免誤會與傷害。
一共分為認識、交往、委身三個階段,分述如下:


(1)認識階段
雙方願意用一段彼此同意的時間,真心認識對方,同時靈修禱告尋求 神的引導,
(如果你內心已決定要和對方交往,那麼你很難尋求 神的引導),
並且操練守約。學習認識對方的生命觀以及信仰,而非”培養感情”。
若過程中觀念不合而分開,讚美主!因為彼此沒有進行交往。


(2)交往階段
雙方已具有相當認識基礎,彼此願意接納對方的過去,
雙方父母也沒有強烈反對,藉著公開的交往,在契友的見證與祝福之中來確認與認知,
用心地建立祭壇,認識對方的個性,與人的相處態度模式,以及實際的生活作為。
要能一起建立與神的關係,共同尋求神的帶領。


(3)委身階段
婚姻是上帝的祝福與賞賜,是兩人合為一體、避免試探的過程。
通過認識之約後,輔導會鼓勵雙方進行3個月的婚前輔導,
加深彼此間的認識,並為建造婚姻生活所需之能力作預備。
通常有3~4對情侶共同上課,課程內容原則上來自於聖經的經文,
並各自分享本週相處過程及狀況,針對上週的問題進行討論,
全程皆在保密不公開的原則下進行。


團契內的認識


社青團契約有160多人,來到社青團契之後,
會依個人受洗與否安排在福音一組或是二組。一組是給尚未認識主的慕道友,
二組是給已受洗的基督徒,其他已信主且會穩定來團契的契友們會分成很多小組。
這些小組中,會有一位男性當小組長,一位女性當副小組長,
負責小組內契友們之間的交流,增進彼此間的認識。
每次團契會有不同的主題,包括大分組、小組查經或專題,
契友可藉由這些主題來認識耶穌,並將其精神層面應用在現實生活上。
基督徒認為自己委身上帝,是上帝的僕人,在團契內必須從事服事上帝的工作,
包含了敬拜團、詩班、榮民之家和榮民醫院的服事。
此外,團契內也會舉辦球類競賽、田園會等活動,或是小組間的小型出遊,
契友們可在共同的空間環境下靈修與交流溝通。


受訪的姊妹表示,很多教會裡的男生容易自大,信仰則可以使人謙卑。
考慮另一半對象時,可以針對他的人生目標、使命,
事奉方向,宣傳感動,與人分享,時間安排,
服事的族群(基督徒或是非基督徒)等等來作為評估,
以確保兩人的交往以及服事的心都能建立在愛神的基礎和程度上。
此外,異象的帶領也是非常重要的。


異象(vision):為了貼近上帝,而達到境界。
神→感動→將來(對象)





認識之約


團契內的追求過程通常由男方主動,若有心儀的對象,可先找輔導諮詢,
由輔導來判定兩人是否適合交往。倘若輔導認為男方的狀況不適合進行交往,
他會直接告知”目前不適合”,並請男方回去向上帝禱告一個月,
尋求祂的旨意之後,再來找他。
倘若輔導認可男方的狀況,他會幫忙男方去詢問女方的意見,
同時,輔導會請男方回去禱告一個月。倘若女方認可,願意接受男方的邀請,
輔導會請女方禱告一個月,確定兩人都想清楚之後,再來進行認識。
倘若女方不答應,或是在禱告的過程中有疑惑,輔導會告知男方”目前不適合”,
並請雙方回去繼續禱告。等到雙方都和上帝確定要進一步認識彼此之後,
輔導會約雙方見面,在上帝的見證下,與上帝簽下”認識之約”,
並講述認識過程中需要遵守的原則。


基於男方將來要身為一家之主,輔導會特別要求男方要扛起責任來保護姊妹,
以牧者之心,符合聖經的要求,來追求平穩而踏實的交往。
過程中禁止私下見面、單獨約會、批評對方,並且要通知父母,
讓家人知道目前正在進一步認識欣賞的對象,除家人外,一律不對外公開。
認識過程中,雙方要一起閱讀由香港作者高力富所寫的”用我一生”
(證道出版,1980七版,157頁),此書分十章來探討各種生活層面上,
如何藉由聖經來定形,成為一個充滿喜樂與活力的基督徒。
進行認識之約的契友們一週念1章,為期三個月,一個禮拜使用電話討論一次讀書心得,
每3~4週找輔導討論一次,由輔導來判定雙方是否真的瞭解對方,
藉由共同閱讀一本書的過程來判斷雙方是否真的契合,願意表露真誠的心意來達到共識。


在上帝的見證下,雙方是無愧地來進行認識,除非特殊情況,否則過程不會中斷,
這也意味著,倘若雙方在過程中體會到彼此不適合,仍要走完三個月的約定。
倘若過程中有一方違反約定或三心二意,那麼顯而易見,這段感情將不會被祝福。
三個月過後,輔導會當面問雙方的決定,倘若雙方認同彼此,
輔導會在公開的場合下宣佈兩人的交往,並接受眾人的祝福。
倘若雙方不認同彼此,互相祝福對方的未來,
從此雲淡風清,也不會對外公開認識的過程。
因為沒有交往,且過程具保密性,雙方不會因此受到傷害。
有種偷跑的情形為雙方跳過輔導的諮詢及對 上帝的禱告,
情投意合的雙方直接找輔導進行認識之約,
輔導會特別告誡雙方必須放慢腳步來進行認識之約。
綜合來看,進行此認識之約的過程至少需三個月以上,
有些情形在禱告為時一個月至半年,
筆者目前得知從男方決定追求到兩人真正交往最長有9個月。


祭壇的重要性


通過認識之約後,輔導會鼓勵雙方找時間上婚前輔導,
並且強調祭壇在雙方交往過程的重要性。
祭壇的概念源自於舊約,目的是對 上帝的感謝,
確立上帝—祭壇(耶穌)—人的關係。
每週一次,由兩人單獨崇拜,過程如下:
詩歌讚頌→感恩→分享 神的話→分享狀況→代禱→弟兄帶祝福禱告。
祭壇乃是回歸心靈上的對話,靜心溝通,想到 主的時間。
因為 主最瞭解我們,讓我們心靈成長,生活產生變化,以及對於未來有了信念。


契友的心路歷程


一起走完認識之約的受訪者表示,在過程中一起接受考驗,
所以彼此間的距離不會變遠。然而,這個過程就好像當兵一樣,
頭一個月會感到新鮮,要走完接下來的兩個月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會出現想趕快在一起的念頭,此時就要藉由禱告來降低自己的慾望。
同事或家人知情,多半覺得不可思議,
認為現代人怎麼可能還用如此古老的方式來追求欣賞對象,
而這樣異樣的眼光多少也給予雙方壓力。


有些情形是基督徒在團契外與非基督徒交往後,再回到團契接受婚前輔導。
在一個案例中,女方是基督徒,男方不是。
女方表示兩人的生活方式決定於生命基礎,若無法以共同信仰基礎,
造成生活優先次序不同,雙方在交往上會有價值觀的問題,靈修心得無法分享,
加上因工作而兩地分離,女方單獨去團契會感到孤單。
男方雖不會排斥這個宗教,但叛逆的個性讓他對於接納與認同的層次上會有優先次序,
因此不容易相信一件事情,對於信仰上有些點讓他看不透,
例如他所觀察的教會皆是以人構成,讓他質疑神在哪裡?是否有過度誇大的嫌疑等。
直到上了婚前輔導,以家庭穩固為前提,宗教轉變了他了人生觀與倫理觀,
讓他覺得很受用,而這是在其他的民間信仰看不到的。
女方非常贊同認識之約,在此過程中,對方無法修飾,
雙方不會受到非理性的化學作用而影響,對於沒有經過認識之約的交往,
在道德上會有罪惡感,因為沒有達到標準化的心理安定。
認識之約為彼此建立了一條健康的界線,而輔導的叮嚀,乃是建議而非規範。


普羅大眾的回應


輔導將認識之約的概念運用在青年團契,約有10年的光景,結果卻是非常失敗,
輔導感嘆時下的大學生對於感情隨心所欲,進行不負責任的交往,
男方往往扛不起責任,最後造成雙方的傷害。
輔導將這個機制帶到社會青年團契,期望年紀較長,經歷較多的社會青年能夠接受。
在1年的時間中,有不少對社會青年通過約定,但仍有不願意接受輔導的情形發生。
另外,某位教會外的受訪者表示:這樣的交往方式固然穩定紮實,成功率也高,
只是好像少了點戀愛的「美」和「真實感」,就好像不是男女雙方在戀愛,
而是一對男女為了上帝而「結合」,少了因戀愛衍生出的種種酸甜苦辣,
缺了嘗試錯誤、盲目摸索等過程,然而這些過程,也都是相當美妙的。
另外關於交往前男女不能獨處,雖然每個禮拜會用電話討論「讀書心得」,
每三、四週也會找輔導一起討論,然而在不能單獨約會的狀況下,
這對男女如何能有超出「讀書心得」的話題和交集呢?
更何況能有什麼深刻、細緻的互動呢?單靠「神」這個媒介真的足夠嗎?
如果只靠「神」這個媒介就可以成就男女成功的結合,
那如果其中有一方不是信徒還適合這種方式嗎?


訪談心得


本次訪談為筆者旁聽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的選修課,
由莊雅仲副教授所開授的田野調查的報告。
本次題目牽涉到對方的隱私性,與報導人的關係必須良好才方便進行。
此外,在詢問的技巧上,亦需要多作揣摩與拿捏,以免造成誤會。
參與觀察是田野調查方法之一,由於認識之約的過程為全程保密,
通過後才會公開,因此筆者無法得知誰在進行認識之約,
也無法在過程中進行訪談,只能採用事後訪談的方式來進行建構。
起初,筆者試著將問題抽離宗教價值觀,只針對輔導的過程方面來進行發問,
後來發現這樣是自討苦吃,導致詢問方向不斷改變的窘境。
對於受訪者來說,宗教的價值觀已經是根深蒂固,他們所行之事,未來規劃,
都已經是建立在共同信仰的根基上,若要將兩者抽開,是件不易之事。
此外,筆者在訪談時會利用接話的技巧去發展下一個問題,
然而這樣是否會造成干涉引導,程度上應該如何拿捏,筆者仍在思考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pistulae 的頭像
    epistulae

    丹.楓

    epistula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