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週三晚上固定會拎著吉他去教會上課,教授的老師是一位弟兄,
彈奏的技巧非常高超,相對地,教學上也非常嚴格。
每次上課前他會先測驗之前的內容,看看我們回家是否有練習,
要得到他的稱讚很不容易。
這週我終於把四和弦的轉換練熟了,希望可以像上週一樣,
得到一丁點兒的稱讚,學起吉他來也會有更大的動力。
哪知被潑了桶冷水,原來是我的開放和弦沒有輕重音之分,
於是老師在白板上畫了一根大大的骨頭,
開始講解「骨頭」、「肉」和「皮」的比喻。
「骨頭」就好像一個架構,如Bass、低音鼓等等,「肉」就是中間的填充物,可有可無,
例如吉他、鋼琴等等,「皮」是外表,花俏的部分,通常指旋律、小鼓等等。
而我們學的最基本的開放和弦—T1213121,T是「骨頭」,232是旋律,也就是「皮」,
1則是可有可無的「肉」,所以要輕輕地彈,摸一下即可,不要彈得和其他弦一樣大聲。
我總像設定好的機械彈奏吉他,每項過程都是同步,
若要更改當中的步驟,我總得花很大的功夫去改正,
雖說像是機器人,然而我卻無法穩定地彈出節奏來,這對我來說是比登天還難。
我甚至把食指的指甲剪了,避免去「勾弦」,希望能有「摸弦」的感覺。
年假期間我藉著練習「無敵八和弦」,終於把「摸弦」的感覺彈奏出來,
在技巧上也苦練到了一個程度,無奈年後參加了大陸短宣,
隔了12天才回台灣,再次拿起吉他,感覺又生疏不少。
撇開吉他不談,人生中的「骨頭」、「肉」和「外皮」又是指什麼呢?
從李哥提出的金字塔看來,「外皮」才是可有可無的吧!?
偏偏許多人並不這樣想,我也因此吃了不少苦頭哩~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